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汇编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德育乃育人之本,对于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欠佳并不算失败,最大的失败在于学生道德的缺失,任何学科﹑任何老师都不应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包括通用技术学科在内。
通用技术课“寓德于教”的意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基础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勇于为祖国富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建设人才。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水平、身体心理保健能力和劳动技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基础。通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通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通用技术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来看,寓德育于通用技术课教学是通用技术教学本身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所决定的,并不是强加给通用技术课的额外任务,所以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是每一位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坚持并积极探索的,也是通用技术教育能否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而要想将德育很好地融入通用技术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亦师亦友,平等和谐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在人生观﹑世界观都日趋成熟的高中阶段,单纯空洞的德育已远不能达到启蒙时期的效果,比如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说“吸烟有害健康”、“网吧影响学习”对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的高中生恐怕收效甚微,下课后他们依然该上网的上网,该吸烟的吸烟;你要说上课说话不尊重老师,他们该说话的还说,就算有不说的,也不是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很乖的学生。那么,难道老师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吗?不,我们知道叛逆时期的中学生可以叛逆父母,可以叛逆老师,但决不会叛逆朋友,而且越叛逆的人就越讲“义气”。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与学生们成为朋友,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通用技术乃至各学科老师进行德育至关重要的前提。
二、老师在学生中应起好表率作用
前文已经提到,在即将步入成年的高中阶段,进行一般的德育难度着实不小。因此,这时德育的关键不该只在育学生,而该在育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师友关系后,学生们会主动接近老师,与老师玩成一片。此时,老师你就要以自身的品德魅力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接受并学会,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此一来既提升了自己,其效果又远比死板的德育教育好上百倍。
三、要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
通用技术课教学内容广泛,在选择通用技术课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要求,深入地研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确定切合实际的德育目标,把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与德育因素的结合必须做到该结合的要紧密结合,不该结合的不乱联系,避免随意贴标签和穿靴戴帽的现象出现。要理论联系实际。通用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理论后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认真地体会掌握。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德育要求和目标。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操作能力、身体心理素质都不尽相同,他们接受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同,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必须针对他们的实际,以便被学生所接受。
而且在一段时期内,思想教育也应有一定的主攻方向,如当前在通用技术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就很有必要。坚持正面教育和质量意识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对回答正确的要表扬鼓励,回答不正确的也不要批评,而应以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通用技术课教学除了教师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方法外,就是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通过操作实践,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展评学生制作的作品和撰写的小论文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产品的质量意识。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家长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带来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因此,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劳动,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并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增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总之,要想将德育融入通用技术教学中,就必须改变以往育人的道路。以育己及人为方法,师友共存为前提,潜移默化为核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材研究和备课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备课时除了备教材中的教学目的外,还必须备好教材的德育目标,并在教案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从而达到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渗透教学法、竞争教学法及实践教育等方法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通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密切相关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求实施的有效途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亦如此。不断听别的老师上课,吸取他们课堂上的精华。看优秀老师上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这个学期我品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收获颇丰。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虽然没有集合所有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但也是将突出的一部分整理出来,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本书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郭学萍、孙双金、王崧舟、张祖庆、闫学、何捷、盛新凤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他们的经典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的教学艺术。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去品读的书,“长辫子”郭学萍老师的的诗意课堂,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张祖庆的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语文课,盛新凤老师的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孙双金老师总结的16字好课标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王崧舟坚信“人品、师品、学品、文品、课品 ……此处隐藏13191个字……空间。
二、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我认真聆听学校领导和教研员的说课。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另外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必须不断地学习。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 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2、要转变教学观念,做新课程忠实的实践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深钻教材,精心设计
深钻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透彻地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并寻准教学的突破口,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作为语文教师,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基本功”,但最重要的基本功还是掌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对于一篇教材,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对作者通过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能够抓准用活,对于一篇课文能够全面权衡,充分发挥的它功能和作用,深挖内涵,语文课才能上得有一定深度。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研讨对我的帮助,在研讨中学会了取长补短。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5中午,科任老师在办公室纷纷吐槽:现在孩子的语文水平实在太差了,知识点都知道,但换种表达,他们就转不过弯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听了只能苦笑。
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差并不是个别现象。不仅中学生,就算是大学生也无法幸免。最近,清华大学发出消息,今年九月开学,将会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而且必须覆盖所有本科生。可见,就算是国内最好的大学,最聪明的那批学生,同样面临写作与沟通的障碍。遑论四线城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呢。
仔细思考,问题的症结确实在课堂,在教师,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
语文课堂的现状
语文课无非几种类型:阅读课,写作课,还有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复习课。其中,阅读课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就是讲课文。教学重点都停留在文章本身。概括内容,分析人物,赏析语言,体会主旨等等。每篇文章的讲解都似乎形成了模式,多讲一篇少讲一篇关系不大。而且侧重于答案本身而不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样的阅读课,学生其实并不能掌握阅读的本领,继续下去,学生只会越来越讨厌语文。
再说作文课。学生从作文课上学到的写作知识几乎寥寥无几。练笔机会少,教师也无法坚持过程化训练。并且,为了考试而进行的记叙文写作其实实用性并不是很强。作文课往往成了点评课,欣赏范文课,单纯的技巧传授课。这样的课堂,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复习课更不用说。全套的答题技巧,模拟训练。长期呆在初三的老师,最终只能变成解题的机器,实在悲哀。
改变的关键在教师
语文课堂如何改变,当然得靠教师。芬兰教育之所以领先全球,就是因为有一批热衷钻研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的质量,教师的眼界决定了课堂的高度。一个只注重分数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和一个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是有极大差别的(家庭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可为什么芬兰可以造就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而我们却只能靠个人成长呢?
主要原因,是跟教师地位有关。在芬兰,教师是极其受尊重的职业。只有最优秀的人才可以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这些人到了工作岗位上,还会继续深造,几乎所有人都将最终获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教师的素质越高,自然课堂质量越高。
而在中国,教师的地位却岌岌可危。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教,家长一言不合便进行投诉,领导只看重成绩和安全。不仅如此,一般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得参与政府的各项活动。更关键是,公办学校一般都是一碗水端平,缺乏合适的教师激励机制。真是又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倦怠期总是无限期延长,教师自然而然也就丧失了钻研教学的热情了。
尽管如此,由于本身的职业使命感,大部分教师还是会兢兢业业地完成本职工作。而课堂现状之所以依旧没有改观,是因为教师对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在前不久天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马云就曾说过: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按照以前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将来的孩子就真的找不到工作了。未来,我们跟机器人比谁聪明,谁记得快,谁背书背得好,谁算得快,根本没有机会赢。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创造力,要创新,让孩子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观。这些东西是机器不具备的。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一个人的成长毕竟是由小时候决定的。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干的事情,是否有带领学生往这方面发展呢?要想孩子有全球观,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大视野;要想孩子有创新,课堂上就应该引导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要想孩子有担当,有责任,就必须创设情境,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锻炼自我,成就自我。只有教师肯突破自我,改变教学方式,教育的现状才可能真正改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