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后教学的。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教材先呈现了长度单位1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和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再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把体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后面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容积单位。教材的的编写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把体积单位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联系起来,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对这三种单位有一个直观的区别;二是注重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我的教学设计也围绕着这三方面来进行,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我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分开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体积单位。
学生分析:
小学生思维是具象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发展期。因此,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是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获得也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几何,到五年级他们对几何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本班学生对操作活动中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教学中应注意对操作活动时纪律的控制。
教学目标:
1、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举例、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通过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学生准备棱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米尺1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单位:
老师身高155( ) 教室的面积为48( )
游泳池水深2( )占地面积250( )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它们是什么单位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1厘米的长度 1平方厘米的大小。
2、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体积,你们还记得什么是体积吗?那么体积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二、教学新课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这就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和老师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样大。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多少?
说一说: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把它印在头脑里。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记法。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诉学生这就是1立方分米。
(2)学生拿出学具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 量(长短) 说 (概念) 想(有多大)
举一举:(粉笔盒、菠萝等)
拼 (体积)
(3)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3、认识1立方米
(1)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个学生,然后试一试。
(3)8个学生一组,用米尺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头脑里。
(4)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太阳能水塔、讲台等)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1)课件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旁边出示1立方厘米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
(3)小结:长度单位表示距离大小,面积单位表示表面大小,体积单位表示空间大小。
三、巩固练习,提升理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五(1)班教室占有空间约是150( )。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4)一把椅子高90( )。
(5)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
3、连线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约为 40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0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手,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教学初我让学生通过填单位回顾旧知,知道测量长度需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用面积单位。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测量体积就需要体积单位了。并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到内在含义真正理解体积单位。
2、充 ……此处隐藏19494个字…….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3、西安2011年4月1日—10日空气污染指数如下表:
教学设计与反思13《花钟》,终于上完了,心里的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终于可以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情烦躁,因此前阵子根本没有什么心思认真备课。刚听到要上花钟,我的心头一蹬,因为我不大喜欢上说明文,可也没有办法,校要求上同课异构,其实我早就该克服自己的心理,上什么课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课文。看了教材觉得课文的第二、三很难把握,所以决定上第一课时,因此选择了第一段,选择这一段进行教学,第一段作者介绍了9种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形象、生动,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各种花开放的样子,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这个教学点如果老师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写好不同的花开放的样子的语句。
准备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1)无论是上第几课时,教师要有发现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点的基本点,挖掘教材该讲的内容,舍弃不该讲的内容,(包含很多学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的环节不要过多,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抓,但是却什么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学生什么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设计的内容少了,省下的时间把文本挖深了、学深了,学生那才是真正的读懂课文。最好的课堂设计是环节简单,但内容充满,课要符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只有在课堂上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由于新接班,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对学生的上课的情况根本没底,今天的课堂当学生无法回答正确的答案时,我反复地引导孩子从而导致了自己的语言的繁琐、啰嗦,而这点我却没注意,看来修炼课堂语言是当务之急。
3)往后的课堂要继续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让自己有一课一得,一课一思的思考。
教学设计与反思14本节课第一节课的设计我是以手电筒的开和关激发学生的兴趣,问什么手电筒能够亮。然后让学生拆开手电筒进行研究。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拆开手电筒,并且了解其内部每个部分。在学生进行拆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思考为什么手电筒能亮和灭。学生虽然感兴趣,但是然学生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去理解其中的电路还是对于学生来说有点的困难。因此学生在拆和思考的时候,面临的较大的困难。因为这里的导线是手电筒的外壳,而对于外壳学生很难理解其为手电筒的导线的一部分。现在想来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认识的时候必须在这里给以学生进行提示和启发,这样能够减少学生的思考难度。如果在上课时候,我想如果将手电筒的导入的部分改变为较为较为简单的其它电器,让学生拆开观察,那样有可能学生更好的理解。现在的问题是找一个较为合适的替代的电器。
在第二次设计的时候,我改变的策略将直接的探究手电筒的结构变为学生首先猜想,手电筒亮了需要哪些部件。这样通过学生的猜想,学生基本上猜出它的基本部件。下面接着要求学生将这些部件连接在一起,看看灯泡是否能够亮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组装,就能够认识基本的电路元件和电路。然后再反过来验证猜想,拆开手电筒研究其电路。学生通过这样学习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学生尝试连接电路的时候,学生对于电路的动手操作还是比较的陌生。因此我在学生动手之前,教授学生怎样进行用导线连接灯座,开关等各个部件。
在观察学生进行连接的过程中,学生犯了各个各样的错误。比如,没有将电池连在电路中,还有就没有连接成回路。在学生犯了这些错误的之后,提示学生这样为什么不能亮呢?学生通过思考进行该机电路。当一个小组最先将灯泡点亮的时候,其它的组同学非常的羡慕,都跑去看。这样通过学生的相互学习,其它的小组很快的将灯泡点亮。这样上课的效果基本达到。
但是上课时间比较的长。因为在学生在不断的犯错误,然后订正错误,最终将灯泡点亮获得成功。虽然学生的用的时间很长,但是我想学生们这是实打实的进行了一场实验的探究,并且了解的基本的电路。
教学设计与反思15教学内容:教科书P94-9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的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彩笔、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
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
2、探索解决问题:
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先求男生的。
A、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
B、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全班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3、交流
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
二、想想做做
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独立练习。
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
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
教学后记: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亮点,学生的回答精彩极了。培养学生开展数学小辩论,学生们言词犀利,我眉开眼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