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杠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杠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1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2第一单元
1、《杠杆的科学》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2、《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
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4、《轮轴的秘密》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 ……此处隐藏12534个字……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14“杠杆的科学”是本册《工具与机械》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教学重点是杠杆原理、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难点在于教会学生判断杠杆属于哪一种情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些处理不到位的环节,反思如下:
首先,在导入杠杆的定义时有点生硬,直接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可以先设定情境如“怎样打开瓶盖?”,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等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引入“杠杆”,再接着讲解杠杆的定义、特征、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等。
接下来是教学生判断杠杆的省力、费力情况,这一部分学生容易混淆,每一个细节都应该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理解了再继续下一环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有些细节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在后面的环节就比较懵,比如:先向学生详细介绍杠杆尺,包括杠杆尺的刻度,刻度数字表示的含义,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等。在利用杠杆尺、钩码做演示实验时要解释清楚每一步的用意,并及时和学生互动以获得反馈信息,避免学生因为某一点没听懂而耽误后面的进度。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1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文档为doc格式